新模因论

来自异世界百科
Owen讨论 | 贡献2024年11月20日 (三) 14:34的版本

第一节:原始信息、泛模因、模因、内模因

    “妈!有个流浪猫长得贼奇怪,就在咱家门口!”


“它长得……”


“它长得跟TM我奶奶一样!”

当然,我知道它是一部配音作品,但是谁在乎呢?它的模因已经漂变了(有关模因漂变的内容将会在后面详细讲述),这猫真TM好笑


当我看到一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后,从我看到它,到我拍照、上传,最后这只猫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成为模因,这个模因显然经历了从非模因的猫身上到互联网模因的一个过程。在新模因论体系下,这涉及到环境中的信息、载体中的信息以及在载体之间传播的信息(即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换过程。它的实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在第一节中,我们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经过处理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以被解读,有的不可以被解读,就好比鲸鱼之间交流的次声波,人类显然是不能直接理解的,是否能解读,是相对于载体的。而抛开理解,只讨论接收有效信息,比如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的脸型(这是理解的例子,还有不理解的情况,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详细解释。)


这个载体识别信息,录入信息(尽管这个信息不一定被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信息转变为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去除不能变成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的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结构化,那些还未被结构化的信息,包括可被结构化的,就被称之为原始信息


  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河,都包含着大量的原始信息。一块石头的原始信息总和相当于它整块石头,人当然不会把一块石头塞进脑子里,因此人只能从这些原始信息中筛选,然后再进行一定的扭曲,把身体接收到的可结构化的信息和其它原始信息分开,这就是结构化。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作为载体就像是一个模具,有着自己的形状,而原始信息是一块橡皮泥。结构化的过程就是把这块橡皮泥挤进模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橡皮泥可进入和不可进入的部分会分开,一部分留在模具外,同时进入模具的橡皮泥本身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原始信息中可以进入人的意识的部份(无论是浅层意识还是深层意识,因此有的这类信息永远不可能直接被意识到),也就是可被人的意识对应的生理结构结构化的部份,被称之为泛模因

举个例子,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本身对我输出的所有信息就是原始信息,但是我只能接收一部分。假设我只看到了它的脸,耳朵里面的样子被毛挡住了没看到。那它的脸的颜色本身当然可以被我直接认识到,属于泛模因,但其实它耳朵里面的样子也能被我接收,只是还没被接收,可这并不妨碍它也是泛模因。

前文提到的石头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河流的声音,都属于泛模因。泛模因包含模因,因其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并无本质差异,事实上,模因就是泛模因中的可传播部分,但是在那之前,泛模因必须先进入人体,因为泛模因仅仅是拥有被结构化的潜力,并不代表它被结构化的事实。泛模因被结构化后进入体内,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被称之为内模因,内模因组成人的可感思维内容,同时参与控制人的行为。还是前面的例子,那只猫的脸的颜色被我接收之后就生成了对应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内模因。内模因和泛模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泛模因都有对应的内模因,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耳朵内部样貌的泛模因,因为它还没有被结构化。


就像基因控制表现型一样,内模因控制人的行为表型,行为表型是内模因改变人体状态的结果,一共分为两个部份,内表型外表型。其中外表型我们很熟悉,比如我们的语言,当它作为一个内模因表型时,我们先想要说一句话,然后语言内模因操控我们大脑的表型区下达命令,随后命令到达嘴巴,让我们说话,说话这个动作就是外表型。外表型的表型区不在意识范围内。而内表型则是表现在人体内的状态改变。当你想起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时,那件事情作为一个内模因,参与了表型,于是你的腺体分泌激素,让你心跳加快,精神亢奋,这种表型的活跃区域在意识内,因此被称之为内表型。内表型和外表型始终是同步进行的,只是有时活跃程度不一样。


因为我接收了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这个内模因和其它内模因,如奶奶的内模因和手机的内模因等,共同进行了一次行为表型。让我把这只猫录下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

当内模因通过行为表型进入外环境时,它会变回原始信息,但是有时这些原始信息会保持一定的结构,使其可以在被另一个载体结构化之后仍然大致不变(如未特殊说明,本文中所有的载体均指主载体和人类)这种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人结构化接收之后仍保持大致不变的信息就是模因。

模因由行为表型转化而来的特点注定了它的起源是一个内模因。因此所有的模因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内模因的变形,但并不是所有的内模因都可以成功形成对应的模因。在新模因论中,模因的定义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结构化接收的信息。一段文字,一幅画,互联网上的一张梗图,都是模因。

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和与它联会的其它几个内模因导致了这个视频的诞生。(模因联会会在第二节讲述,当前可以简单理解为联合表型)这个视频在成功传播给第一个人之前,都还只是原始信息,不是模因。因为如果我只是被它逗笑,那也是它的样貌内模因控制的行为表型,只是笑是不能让别人知道它长什么样的。

这个视频被另一个人看到后,通过结构化,那个人得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内模因(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在模因漂变的内容里会详细说明),此时这个内模因已经成功变为了一个模因。由此一个由原始信息转变为的模因就诞生了。模因还有另一种来源,在底物模块会详细说明。

第一段提到结构化不等于解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被结构化后都能被解读,但是那些结构化后没被解读的信息仍然作为内模因存在于意识中,并且参与行为表型,被称之为次结构底模因团,且其中一部分可以传播,也就是可能变为模因,该内模因的本质会在进阶内容模因底物里详细剖析。

总的来说,原始信息包含泛模因,泛模因包含内模因,内模因包含模因。

第二节:文化的演化(一)【施工中】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模因本身作为文化的基因,具有通过行为表型和结构化来增殖的性质,那么在这种特殊的遗传方式下,模因本身的演化规则又是怎样的呢?

在很多模因相关的著作里都有探讨过模因的遗传类型究竟是哪种,达尔文式的还是拉马克式的?其实这种类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如果硬要说,更像拉马克式,但是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模因式的”。因为模因本身实在太特殊了,它和基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它的载体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不可还原的。因此和基因相比,模因发生变异的频率是其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人体内,内模因的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一般来说,内模因或者模因发生内容改变的情况在新模因论中被统一称之为模因漂变。因为模因本身变异的频率太高了,所以直接选用了“漂变”而不是“变异”来描述它。要注意的是部分模因相关著作所描述的“突变”在此处也被归类为一种剧烈的漂变,或者是模因联会的产物

具体来说,没有固定载体本身也是个问题,极高的漂变频率和不可能存在的相同载体导致了一个模因根本上不同于基因的一个地方:你事实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内模因,或者模因。当然,基因也找不到,但是模因这方面的问题比基因大多了。如果两个基因的分子构成完全相同,哪怕它们的卷曲程度不一样,那也可以当作同一种基因。基因的实体部分的分界线是明确的,以分子构成为判定标准的。只要对应条件满足,其它部分就算有差异也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模因根本没有固定载体,就算是内模因、模因等概念本质上都没有和原始信息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判断标准。因为每个人作为载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以载体为划分标准必然会导致这个问题。因此实际上,模因更多的表现出原始信息的通用性质,也更加的不稳定。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导致这个模因的性质不同于原本的性质。再加上模因本身要不断的在各个载体之间流动,这个过程必然会频繁的改变自身的内容,因此完全相同的模因(或者泛模因和内模因)都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意味着两个所有状态完全严格相同的宏观物体。不过我们可以近似的将性质相近的模因划分为同一个,由于模因本身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利用这一点可以极大的方便我们的研究.

在第一节的内容里有说明:内模因不断由原始信息结构化产生,又经由表型重新变为原始信息。这些原始信息有的变为模因,有的由于没有载体接收逐渐漂变、离散,这时这些原始信息即使有可以解读的部分也不能看作原本的内模因了,因为漂变程度过高。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模因无时不刻不在从零开始诞生,与灭绝。

模因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在载体外的漂变可能性过多,因此难以分类,但是根据现有的理论,我们可以确定一旦有结构化或者表型的过程,就必然会发生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