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操作
小 更改分类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第一节:原始信息、泛模因、模因、内模因 = |
|||
在开始我们关于文化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作为我们的工具: |
|||
“妈!有个流浪猫长得贼奇怪,就在咱家门口!” |
|||
“它长得……” |
|||
“它长得跟TM我奶奶一样!” |
|||
1、模因: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遗传信息以外的方式传递的信息,某些情况特指通过模仿传播的信息。 |
|||
(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1127Vk/] |
|||
2、溯源分类法:以来源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
|||
[[文件:长得像奶奶的猫,截自BV1X441127Vk.jpg|居中|缩略图|当然,我知道它是一部配音作品,但是谁在乎呢?它的模因已经漂变了(有关模因漂变的内容将会在后面详细讲述),这猫真TM好笑]] |
|||
3、表征分类法:以表现出的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
|||
4、自然属性:狭义上指个体的生物特性。 |
|||
当我看到一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后,从我看到它,到我拍照、上传,最后这只猫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成为模因,这个模因显然经历了从非模因的猫身上到互联网模因的一个过程。在新模因论体系下,这涉及到环境中的信息、载体中的信息以及在载体之间传播的信息(即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换过程。它的实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在第一节中,我们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
|||
5、动态系统:此处指个体数量非恒定且存在更替的系统。 |
|||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经过处理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以被解读,有的不可以被解读,就好比鲸鱼之间交流的次声波,人类显然是不能直接理解的,是否能解读,是相对于载体的。而抛开理解,只讨论接收有效信息,比如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的脸型(这是理解的例子,还有不理解的情况,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详细解释。) |
|||
6、趋向性:加强某一方面内稳态的性质 |
|||
这个载体识别信息,录入信息(尽管这个信息不一定被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信息转变为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去除不能变成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的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结构化</color>,那些还未被结构化的信息,包括可被结构化的,就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原始信息</color>。 |
|||
7、模因趋向性:一个模因/模因团传播至更多载体并覆盖冲突模因的性质 |
|||
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河,都包含着大量的原始信息。一块石头的原始信息总和相当于它整块石头,人当然不会把一块石头塞进脑子里,因此人只能从这些原始信息中筛选,然后再进行一定的扭曲,把身体接收到的可结构化的信息和其它原始信息分开,这就是结构化。 |
|||
8、载体趋向性:一个模因/模因团使带有它的载体内稳态增加的性质 |
|||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作为载体就像是一个模具,有着自己的形状,而原始信息是一块橡皮泥。结构化的过程就是把这块橡皮泥挤进模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橡皮泥可进入和不可进入的部分会分开,一部分留在模具外,同时进入模具的橡皮泥本身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
|||
9、内稳态:内部有序的状态,熵值低的一种表现。 |
|||
原始信息中可以进入人的意识的部份(无论是浅层意识还是深层意识,因此有的这类信息永远不可能直接被意识到),也就是可被人的意识对应的生理结构结构化的部份,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泛模因</color>。 |
|||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很多的概念 |
|||
举个例子,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本身对我输出的所有信息就是原始信息,但是我只能接收一部分。假设我只看到了它的脸,耳朵里面的样子被毛挡住了没看到。那它的脸的颜色本身当然可以被我直接认识到,属于泛模因,但其实它耳朵里面的样子也能被我接收,只是还没被接收,可这并不妨碍它也是泛模因。 |
|||
可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一个东西,它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被称之为“文化”? |
|||
前文提到的石头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河流的声音,都属于泛模因。泛模因包含模因,因其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并无本质差异,事实上,模因就是泛模因中的可传播部分,但是在那之前,泛模因必须先进入人体,因为泛模因仅仅是拥有被结构化的潜力,并不代表它被结构化的事实。泛模因被结构化后进入体内,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内模因</color>,内模因组成人的可感思维内容,同时参与控制人的行为。还是前面的例子,那只猫的脸的颜色被我接收之后就生成了对应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内模因。内模因和泛模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泛模因都有对应的内模因,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耳朵内部样貌的泛模因,因为它还没有被结构化。 |
|||
这里就牵扯到“文化”这个词的定义问题。 |
|||
就像基因控制表现型一样,内模因控制人的<color type="danger">行为表型</color>,行为表型是内模因改变人体状态的结果,一共分为两个部份,<color type="danger">内表型</color>和<color type="danger">外表型</color>。其中外表型我们很熟悉,比如我们的语言,当它作为一个内模因表型时,我们先想要说一句话,然后语言内模因操控我们大脑的<color type="danger">表型区</color>下达命令,随后命令到达嘴巴,让我们说话,说话这个动作就是外表型。外表型的表型区不在意识范围内。而内表型则是表现在人体内的状态改变。当你想起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时,那件事情作为一个内模因,参与了表型,于是你的腺体分泌激素,让你心跳加快,精神亢奋,这种表型的活跃区域在意识内,因此被称之为内表型。内表型和外表型始终是同步进行的,只是有时活跃程度不一样。 |
|||
为了保证这个理论的最大适用范围,我采用了我目前所能使用的相对广义的概念,即:“文化”是一个于一个存在多个个体的动态系统(个体存在更替且数量非恒定的系统)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模因集群 |
|||
因为我接收了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这个内模因和其它内模因,如奶奶的内模因和手机的内模因等,共同进行了一次行为表型。让我把这只猫录下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 |
|||
之所以是“模因”而非“信息”,是因为尽管文化可能会由基因当中衍生,但它却从来都不会直接作为基因的一部分进行遗传(我们通常称后一种情况为“本能”,至于“文化基因”这一说法实际上是给“基因”这个词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就像是将“海绵城市”的蓄水部分称之为“海绵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幽默) |
|||
当内模因通过行为表型进入外环境时,它会变回原始信息,但是有时这些原始信息会保持一定的结构,使其可以在被另一个载体结构化之后仍然大致不变(如未特殊说明,本文中所有的载体均指主载体和人类)这种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人结构化接收之后仍保持大致不变的信息就是模因。 |
|||
好了,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对“文化”这个词的定义,现在尝试将它分类 |
|||
模因由行为表型转化而来的特点注定了它的起源是一个内模因。因此所有的模因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内模因的变形,但并不是所有的内模因都可以成功形成对应的模因。<color type="danger">在新模因论中,模因的定义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结构化接收的信息。(这个定义有别于道金斯定义和符号学定义,因按照道金斯定义朊病毒也属于模因,而符号学定义则不承认次结构底模因团的存在,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进一步说明这个定义的特殊性。)</color><!-- 这个定义有别于道金斯定义和符号学定义,因按照道金斯定义朊病毒也属于模因,而符号学定义则不承认次结构底模因团的存在,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进一步说明这个定义的特殊性。 -->一段文字,一幅画,互联网上的一张梗图,都是模因。 |
|||
依照我个人的分类法,我将文化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即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原生文化内部分趋向原生文化与附属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内部分狭义次生文化与客体次生文化。 |
|||
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和与它联会的其它几个内模因导致了这个视频的诞生。(模因联会会在第二节讲述,当前可以简单理解为联合表型)这个视频在成功传播给第一个人之前,都还只是原始信息,不是模因。因为如果我只是被它逗笑,那也是它的样貌内模因控制的行为表型,只是笑是不能让别人知道它长什么样的。 |
|||
首先先讲讲原生文化,顾名思义,原生文化以原生性作为它的特点:这意味着所有的原生文化均是由基因衍生而来的,或者说,基因的模因化。 |
|||
这个视频被另一个人看到后,通过结构化,那个人得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内模因(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在模因漂变的内容里会详细说明),此时这个内模因已经成功变为了一个模因。由此一个由原始信息转变为的模因就诞生了。模因还有另一种来源,在底物模块会详细说明。 |
|||
在没有特殊环境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类族群总是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相近的这一类文化 |
|||
第一段提到结构化不等于解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被结构化后都能被解读,但是那些结构化后没被解读的信息仍然作为内模因存在于意识中,并且参与行为表型,被称之为次结构底模因团,且其中一部分可以传播,也就是可能变为模因,该内模因的本质会在进阶内容模因底物里详细剖析。 |
|||
比如说,本能的养育子女的知识,它是一种本能,由基因直接储存,但这一类基因的显现通常要等到妊娠期才会自发显现出效应。而一些存在妊娠经验的个体,她们会将这些知识模因化,传递给尚未显现出相关性状的个体,以此来跳过个体的适应期。 |
|||
总的来说,原始信息包含泛模因,泛模因包含内模因,内模因包含模因。 |
|||
首先是趋向原生文化:目前为止,这一类文化都是有利于增强物种竞争力的,或者说增加内稳态结构的稳定性与存在时长。因此它们有时也会在非人类的社会性动物群体中出现:母爱文化中的原生成分(雌性个体通过向后代提供所有形式的资源以保证后代生存率的文化)、原始性文化(通过异性相互释放配子以延续基因的文化)等,都属于趋向原生文化的典型例子。 |
|||
= 第二节:文化的演化(一) = |
|||
增强载体内稳态结构的稳定性与寿命的能力越强,文化的趋向性越强。 |
|||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模因本身作为文化的基因,具有通过行为表型和结构化来增殖的性质,那么在这种特殊的遗传方式下,模因本身的演化规则又是怎样的呢? |
|||
在很多模因相关的著作里都有探讨过模因的遗传类型究竟是哪种,达尔文式的还是拉马克式的?其实这种类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如果硬要说,更像拉马克式,但是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模因式的”。因为模因本身实在太特殊了,它和基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它的载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不可还原的。因此和基因相比,模因发生变异的频率是其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人体内,内模因的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
|||
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属于趋向文化,但在另一些环境中,则可能转化为附属原生文化。 |
|||
一般来说,内模因或者模因发生内容改变的情况在新模因论中被统一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模因漂变</color>。因为模因本身变异的频率太高了,所以直接选用了“漂变”而不是“变异”来描述它。<color type="danger">要注意的是部分模因相关著作所描述的“突变”在此处也被归类为一种剧烈的漂变,或者是模因联会的产物</color>。 |
|||
这一过程会在后面提到并解释。 |
|||
具体来说,没有固定载体本身也是个问题,极高的漂变频率和不可能存在的相同载体导致了一个模因根本上不同于基因的一个地方:你事实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内模因,或者模因。当然,基因也找不到,但是模因这方面的问题比基因大多了。如果两个基因的分子构成完全相同,哪怕它们的卷曲程度不一样,那也可以当作同一种基因。基因的实体部分的分界线是明确的,以分子构成为判定标准的。只要对应条件满足,其它部分就算有差异也是可以忽略的。 |
|||
这种类别转化的过程也是表征分类法的特征之一,溯源分类法通常不会有这一类转化。 |
|||
但是模因根本没有固定载体,就算是内模因、模因等概念本质上都没有和原始信息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判断标准。因为每个人作为载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以载体为划分标准必然会导致这个问题。因此实际上,模因更多的表现出原始信息的通用性质,也更加的不稳定。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导致这个模因的性质不同于原本的性质(即使这个差异可能很小)。再加上模因本身要不断的在各个载体之间流动,这个过程必然会频繁的改变自身的内容,因此完全相同的模因(或者泛模因和内模因)都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意味着两个所有状态完全严格相同的宏观物体。不过我们可以近似的将性质相近的模因划分为同一个,由于模因本身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利用这一点可以极大的方便我们的研究. |
|||
已知,趋向原生文化由基因自然衍生而来,但基因被保留的变异又受其环境影响。 |
|||
在第一节的内容里有说明:内模因不断由原始信息结构化产生,又经由表型重新变为原始信息。这些原始信息有的变为模因,有的由于没有载体接收逐渐漂变、离散。而对于后者,这些原始信息即使有可以解读的部分也不能看作原本的内模因了,因为漂变程度过高。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模因无时不刻不在从零开始诞生,与灭绝。 |
|||
一些基因可能在刚出现时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有利基因,衍生出来的原生文化自然也就变成了能增强物种竞争力的趋向性原生文化 |
|||
模因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在载体外的漂变可能性过多,因此难以分类,但是根据现有的理论,我们可以确定一旦有结构化或者表型的过程,就必然会发生漂变。在这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漂变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模因形变</color>” |
|||
但一旦环境改变,对应的文化也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消亡或改变。 |
|||
根据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模因传播的一个必然流程:内模因—(行为表型)—模因(原始信息)—(结构化)—内模因。这个传播过程被称作<color type="danger">模因传播链</color>。模因传播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模因的漂变,而且模因传播链并不只针对外部的传播生效,它也对载体内部的内表型生效,也就是说,内表型可以被视作一个自己将内模因传播给自己的过程,这将在模因底物模块进一步说明。 |
|||
比如可能在远古时期的古人和今天的长臂猿种群中出现的和尾巴有关的原生文化,在今日留给人类的只剩下阑尾炎和与阑尾有关的次生文化了,这是消亡的例子。 |
|||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模因没有固定载体。那么,它会有最小单位吗?像是基因那样的颗粒状的“模因原子”?答案显然是没有的,或者说,在保证内容有意义的前提下,模因没有一个统一大小的最小单位,除非你把它变成0和1,那它的最小单位显然是比特。那有什么意义呢?基因的单位也可以是比特。事实上,模因本身没有固定载体的本质导致了一个看上去独立的模因个体有着与其它信息或模因边界不明确的特性,因此模因只能以“<color type="danger">模因团</color>”的形式存在。 |
|||
之所以会消亡,是因为它曾经带来的有利因素已经消失,而有害因素大于其有利因素。当然,这需要时间。 |
|||
这里的模因团定义有别于“模因复合体(memeplex)”模因团既是基本单位,又是上级单位。任何模因的存在形式,无论是内模因、泛模因还是模因,都是以模因团为单位的。当我们提到“模因”时,实际上就是指被提到的那一个模因团。后续文中有时会用模因来代称模因团。模因团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一个文化至少包含一个模因团。 |
|||
但存在那么一些原生文化,它尽管不带有载体趋向性,却并未消亡,甚至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有一些是由原本对载体集群有利的趋向原生文化转变而来的。 |
|||
模因团和模因团在主载体内可以进行主动且有序的连接,这种连接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模因联会,简称联会</color>。联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后者会在模因底物模块详细说明。 |
|||
这是因为同一部分基因可能会衍生出多个的原生文化集群,而由于趋向原生文化所对应的附属文化的危害小于趋向原生文化所带来的有利因素。因其总是附属于一个或多个趋向原生文化,我将这类不带有载体趋向性的文化称为附属原生文化。 |
|||
[[文件:Penpineappleapplepen.png|缩略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W411Z7J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原视频链接]] |
|||
模因联会让许多小模因团组合绑定在一起,形成大的新模因团,同时大的模因团也可以被拆分,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模因团,这种漂变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模因重组</color>”,也是我们平时察觉到的最多的漂变形式。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互联网模因PPAP了。 |
|||
让我们来剖析这个例子:首先,第一句有两个内模因团:apple和pen,它们联会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内模因团:applepen。随后这个更大的模因团被传播了出去,这时便发生了模因漂变。随后他将这个大模因团拆解开来,把pen提取出来,和另一个小模因团pineapple联会,形成了新模因团pineapplepen。最后他再把两个大模因团联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新模因团:penpineappleapplepen(PPAP)。 |
|||
与上文中提到的母爱文化的原生成分相关联的附属原生文化之一是溺爱文化中的原生成分(将母代的所有资源提供给子代而导致子代生存能力下降的文化),另一个例子是由避险文化(远离不存在于观测经验当中的客体以规避可能的风险的趋向原生文化)关联而来的附属原生文化:歧视文化(通过减少对种群内出现可视差别的个体的资源分配而使其减少生存概率或减少生育权利的文化)。 |
|||
简单来说,模因联会就是内模因与内模因之间建立连接与断开连接的过程,这个过程被限定在主载体内,因为按照定义这个过程必须是主动且有序的。被动有序(大部分是巧合)和无序组合的例子虽然有时也能导致模因拼凑在一起,但那只是原始信息挤成了一团,并不属于联会。 |
|||
这时,有些人就会说:“歧视文化和溺爱文化在一些环境下也可以有利啊,为什么要归类为附属原生文化?” |
|||
假设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冬天把自制的饮料和他自己削的搅拌用的木棍放在了一起,忘在了外面,然后它们冻上了,成为了冰棍。那个人随后受到了启发开始自己制作冰棍,那很显然,饮料的模因和木棍的模因在某个巧合下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联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模因团,而这种联会是由外环境传入体内的。在外部环境中饮料和木棍放在一起的过程就不叫联会,只是两个独立的原始信息连接在了一起,随后被那个人结构化了。至于那个人之后再把它们联会,那是在主载体内发生的,不是在外部环境内发生的,是两个过程。 |
|||
没错,歧视文化的定义也可以是:通过减少对种群中异常个体的资源分配以优化资源分配,维系种群稳定,防止可能出现的种群内基因库的污染的文化。 |
|||
<color type="danger">主载体</color>是模因的可延续性长期载体类型,主载体倾向强烈的包括了人、倭黑猩猩、高智能AI,实际上狗、鸟、一部份交互性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主载体,主载体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维持自身系统内稳态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能力是可以依赖环境的,也就是说计算机程序依赖人类延续自身系统内稳态也属于拥有维持自身系统内稳态的能力,就因为它能做到。)。2、复制自身的能力(同1)。3、结构化并表型的能力,即将原始信息结构化后重新主动输出的能力,道金斯提到的黑背鸥就具有这个能力。4、联会的能力,即将不同内模因团连接和拆分并独立进行输出的能力,midjourney绘画程序就具有这个能力。以上的能力越强,主载体的倾向就越强。 |
|||
这个解释可能是基因的初衷,在原始社会中,它起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作用,可随着环境的改变,它在当今社会中的趋向性已经不再明显了,而附属性增加了。 |
|||
总的来说,在主载体内发生的模因联会使内模因在大体上不改变自身内容的前提下重新进行连接,从而组合与分裂、再组合形成新的模因团,从而催生新的文化。模因团本身作为一个单位是有其进一步的原因的,它在竞争中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下一节会进行进一步讲述。 |
|||
在这里,我举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原始性文化的附属原生文化:自慰文化(请原谅我触犯了性禁忌而举了这个文化为例子,但它的附属性实在是太典型了)。 |
|||
= 第三节:文化的演化(二)【施工中】 = |
|||
很显然,它是一个由多条基因衍生而来的附属性原生文化,要想消除它的危害,需要改变人类各器官的结构,或者改变人类器官的分布,再或者干脆改变人类的激素奖励机制。 |
|||
鸟类的警报叫声会从一只鸟传播到一只鸟,当一只狼嗥叫时别的狼也会跟着嗥叫。这些行为显然是一类行为模仿,而且因为它们本身有一定的主载体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看作这些行为还生成了对应的内模因。 |
|||
但是这些行为的源头是哪里呢? |
|||
在不改变以上性状的条件下,它可以说是“百害而仅有一利”——它的趋向性只会体现在需要通过这种途径获取某类特定的激素的环境中,但这不是我们目前常见的环境。 |
|||
显然,嗥叫和警报鸣叫虽然属于行为,但是它们显然不一定通过结构化外界的原始信息来获得。它们看似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们又可以生成对应的内模因,也可以传播。也就是说,它可能变成模因,但是却不起源于外界的原始信息结构化。显然,它们来自基因,是基因对行为的控制,也就是基因的行为表型。而基因要控制这一类特殊的行为表型,必然要在载体内生成一个和内模因功能相同,结构相似的结构,这类特殊的结构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自体模因</color>。通常会将自体模因看作一种<color type="danger">内部原始信息结构化产生的内模因。</color> |
|||
但如果要做到以上几种改变,而不影响以上表型所带来的的有利因素,则需要一次性修改大量的碱基对。 |
|||
自体模因性质和内模因几乎完全相同,也可以损耗较小的转变为常内模因(四种内模因之一,构成我们大部分人认知里的文化的模因,构成文化的内模因一共有两种,其中大部分是常内模因,极小一部分是次结构底模因团,在模因底物模块会详细介绍这四种内模因),为了方便研究,在文化研究模块,自体模因转变为的常内模因都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原生模因</color>,而原生模因,也就是自体模因被结构化过一次后的形态才是它构成文化时的形态。自体模因不仅能通过外表型传播给别人进行结构化,也能通过内表型传播给自己进行结构化。因为自体模因一开始并没有在浅层意识内,所以需要结构化之后才被解读。基因不需要依赖浅层意识也能控制行为,这是演化遗留下来的特性。 |
|||
而且即使侥幸成功了,也容易在各种模因、自然属性限制和基因的稀释下而失去原有的性状。 |
|||
由原生模因组成的文化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原生文化</color>(狭义),自然界中很少会存在独立的原生文化,它们大部分都会和由外部原始信息结构化产成的内模因(这种内模因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次生模因</color>)进行联会,组成复合模因团。一般来说,自体模因占主体地位的模因团也可以被看做原生文化(广义)。 |
|||
这是一个跳步的行为,而自然选择给出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优解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它不能这么做。 |
|||
与原生文化相对应的,几乎不包含或不包含自体模因的模因团,也就是大部分由次生模因组成的模因团,被称之为<color type="danger">次生文化</color>。 |
|||
众所周知,自然是一个糟糕的程序员,人类目前的基因组就是一个“屎山代码”,宁愿一步一步的把大错误修正,而保留小缺陷,也不愿意用更加新的算法来把某个长片段整段重写。 |
|||
所有的内模因都需要通过传播来保证自身的延续,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于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曾经为适应别的环境而出现的表型被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成为附属原生文化——尽管可能存在已经在别的演化分支中摸索出来的更优解。 |
|||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一个模因的活力取决于这个模因的总成功传播次数,这决定了模因的影响范围和存续时间。这个总成功传播次数,就叫<color type="danger">模因有效性</color>。 |
|||
它们当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趋向性原生文化,趋向性文化有时也会转变为附属性原生文化。附属性与趋向性都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 |
|||
模因有效性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有效载体的存在时间,被称之为载体趋向性。一个是单位时间内的成功传播次数,被称之为模因趋向性。而模因本身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决定了它们的传播规模和存续的时间。 |
|||
附属性并不代表这类文化就没有趋向性了,而是说载体趋向性明显小于同环境内的其余占据相同“文化生态位”的文化,却又没有被冲突的文化所覆盖。这一类文化可以是带有模因趋向性的文化,也可以是消亡文化(一般属于余烬文化) |
|||
再次重复一遍:随着个体的发育而自发出现是原生文化的判断标准。 |
|||
接下来是次生文化:除了原生文化以外的所有文化都属于次生文化,包含了狭义次生文化和客体文化,这里先讲讲狭义次生文化。 |
|||
次生文化与原生文化相对应,与原生文化不同的是,次生文化的产生不完全依赖基因,而是由模因和原始信息衍生而来。因此,它们大多是无意义的模仿行为(筷子不能竖着插在饭上等),即使有,也不过是巧合(烧开水的习惯减少了疾病的扩散等)。 |
|||
常见的例子有网络抽象文化、非工具性的美术文化、音乐文化等。 |
|||
尽管次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因,但由于人类自然属性的限制以及原生文化模因集群的影响,次生文化仍旧受到原生文化的部分限制(自然属性:人类不能听见超声波,模因:一段由超声波编成的音乐,则后者对前者不适用,与之对应的文化不能被产生)。 |
|||
在这里,我化用莱姆的一个比喻来描述狭义次生文化的形成: |
|||
假设有那么一群森林古猿,它们有一个备受敬仰的吉吉国王。或许是因为右手的手指伤到了,或者它是个左撇子,总之出于某些原因,它每次吃水果时都用左手把它送进嘴里 |
|||
而其他的猴子看到了它的这个行为,便争相模仿,等到猴王去世后,模仿仍旧没有停止。 |
|||
这时,一个典型的狭义次生文化已经产生了,它也许会自己发展自己,直到派生出一个宗教,得到一个诸如“欧内的手”的不明觉厉的名字 |
|||
在这个过于超前的模型中,古猿吃水果这个行为受制于古猿所对应的自然属性,如果整个古猿群落都不碰水果,而是对韭菜盒子情有独钟,那这个“左手吃水果”文化便不可能产生;同时,猴王的这个动作传递了相应的原始信息(光学信息:被看到),并在其它猴子的模仿中被模因化,如果整个族群的猴子有基因病,后代大概率是瞎子,或者猴王的动作含金量太高,难以被模仿,那它缺的文化这块也就没人给他补上。 |
|||
相较于原生文化通过自然属性改变来演化的方式,次生文化可以更加快速、自由的增生、消亡和部分改变,这又是这两类文化的区别之一。 |
|||
次生文化可以从任意一条内模因(见:模因底物)上出现增生,形成一个分支模因集群(亚文化),亦或是向集群内加入更多的模因,使原本的模因集群扩大,比如这个模型中的“欧内的手”。 |
|||
这个特性导致狭义次生文化在各个领域无孔不入,与客体文化、原生文化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比如说由客体文化增生而形成的科幻文化,由原生文化增生而形成的三纲五常等等。 |
|||
在次生文化中,除了狭义次生文化,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类别,这类文化同样仅由模因衍生而来,却站在了和基因一样的高度,其中有一些甚至还试图接过基因的工作,因为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趋向——收集并保有长效且有序的信息量,从而进一步延续内稳态。 |
|||
如果说次生文化的改变是变异,那么客体文化的改变则是进化。 |
|||
客体文化的形成途径非常多样,它从狭义次生文化之中被分离出来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即使系统内的个体不发生改变,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模因集群的些许不同)也会导致文化与文化之间出现碰撞。而那一部分在模因集群的相互融合与推翻中始终不会被推翻的一批“优选模因”,除去原生文化之后,就得到了客体文化。 |
|||
客体文化由两个部分组成:观测经验和理论。 |
|||
其中“观测经验”必须是一个由非模因非基因的原始信息(即现象)模因化而形成的一个模因集群,而“理论”则必须是在该客体文化体系内由观测经验衍生且不能与之有任何冲突的模因集群。 |
|||
还是那个模型,假设在那个古猿集群中出现了一个理论家,它在观测(将原始信息转换为信息)其它猴子吃水果时,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所有能被猴子用左手送进嘴里的食物,都不是韭菜盒子。当这个结论被发表(将信息模因化)时,一个客体文化就产生了。 |
|||
在这个模型中,这位吉吉国理论家通过观测将原始信息转换为结构化信息,得到了观测经验,同时,他又在观测经验上衍生出了理论(左手无韭定律),并与之不存在冲突。 |
|||
在一个客体次生文化体系内,每一个观测经验都至少对应一个理论,通过理论能还原出的原始信息数量越多,客体性越强;还原出原始信息与现实中的原始信息重合度越高,客体性越强。 |
|||
客体性、重合度和数量之间是存在数学关系的,但目前尚不可知。 |
|||
如阴阳五行文化、量子力学文化、四体液学说文化都属于客体文化。 |
|||
这并不代表它们的理论就是对的,只是代表它的观测经验与理论组成的集合体是自洽的:如核聚变反应就不在阴阳五行理论的观测经验集合中,这并不影响阴阳五行理论的客体性。 |
|||
乍一看,似乎尽管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可能会产生混合文化,但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唯一方式仅有通过模因集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
|||
但实际上,正如之前所说的,次生文化受到自然属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受到了原生文化的非模因限制。 |
|||
而次生文化的模因,则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干涉整体的基因的延续(如歧视文化)。 |
|||
次生文化的这个特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自然属性的变化方向,因此也限制了原生文化可能的发展路线。 |
|||
假使人类文明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可能会出现消亡的原生文化作为次生文化出现,或者次生文化在演化路线上成为了原生文化的例子。 |
|||
但因为它们还没有出现,亦或是有但我还没有找到,这类特殊的转化过程目前是难以被证实的。 |
|||
关于文化分类法: |
|||
在上文中,我使用溯源分类法将文化划分为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使用表征分类法分出了趋向原生文化、附属原生文化、狭义次生文化、客体次生文化。 |
|||
这说明,后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分界线是模糊的。 |
|||
并不存在绝对的趋向原生文化或者客体文化,只能说任意一个原生文化具有多少的趋向性;次生文化具有多少的客体性。 |
|||
这就是表征分类法的特性,这个特性对于应用来说会带来很多的便利。 |
|||
参考文献: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莱姆·斯坦尼斯瓦夫《技术大全》 |
|||
在上文中,我曾在关于原生文化的内容中提到过文化消亡。 |
|||
我写道“一但环境改变,对应的文化也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消亡或改变。 |
|||
消亡后与消亡中的过渡型文化,我称它们为“消亡文化”。 |
|||
消亡文化与模因底物(见模因底物部分)互不可分,在开始关于模因底物的讨论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从文化的尺度为消亡文化单独写一段文章。 |
|||
消亡文化共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大类分别为没落文化与再生文化。所有的消亡文化均具有模因趋向性低于所有占据相同文化生态位(类似生物的生态位)的其余文化的特性。 |
|||
没落文化分为休眠文化与死亡文化 |
|||
再生文化分为凋亡文化与余烬文化 |
|||
没落文化是一类已经失去了生物载体的文化。 |
|||
当一个文化已经失去其生物载体,而保留了非生物载体(文字、建筑等,如玛雅文明未缺失部分的文化),该文化被称为休眠文化。 |
|||
休眠文化有机会重新获得趋向性,成为常规文化,如由休眠文化转变为狭义次生文化的汉服文化。 |
|||
当一个文化同时失去了所有类型的载体时,该文化属于死亡文化。 |
|||
死亡文化不可能被复原,因其内容所包含的所有形式的信息已经全部丢失。 |
|||
如玛雅文化的缺失部分,一些上古文化等,具体的例子是不能被举出的,因一旦被举出其就会被定义为休眠文化。 |
|||
再生文化是一系列失去了趋向性但仍旧保有生物载体的文化,分为凋亡文化和余烬文化。 |
|||
凋亡文化是常规文化向没落文化转变的一过渡类型,表现为失去传播力,连续性降低等,如(饭圈文化的吴亦凡分支)凋亡文化如果长期没有获得模因趋向性就会转变为没落文化。 |
|||
余烬文化是一类极其特殊的文化,通常只出现在原生文化中。几乎所有的附属原生文化都属于这个分支。 |
|||
这一类文化的特质在于尽管其趋向性低下但仍不会转变为没落文化,原因是携带该文化的个体通过非传播方式不断产生,导致文化不断自发出现,使文化集群在小规模内连续长期存在。 |
|||
当代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模因的传播距离并提供了更多的载体,消亡文化的连续性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增强了。 |
|||
模因底物: |
|||
模因底物是接受模因的个体状态总和,包括载体部分和信息部分。 |
|||
原始同性恋文化文化之所以不被其余文化抢占生态位,一部分就是因为载体底物的不同。但这一类现象更多会出现在自然属性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集群之间,包括不同的物种。 |
|||
信息底物指的是个体内所含有的非载体部分,其中包括了所有的内模因(能被载体重新发出的模因和原始信息),这一类信息会像酶一样与外界的模因结合并产生一系列反应。 |
|||
当外部信息进入时(包括所有类型的信息),先经过在载体底物的过滤,得到内模因。每一条内模因与信息底物反应,和其它内模因进行联会和替换活动。 |
|||
为便于计算,假设内模因会被赋予一个调用优先级,称为权重。 |
|||
内模因与内模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是像这种塔一样的结构,但我们可以截取某一刻模因底物的状态来进行处理,此时这个模型可以是对的。 |
|||
当某一条内模因赋值低到一定程度时,该条内模因会进入遗忘区开始遗忘进程。这在宏观上表现为“模因的竞争排斥原理” |
|||
这里的遗忘区很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脑区,但现有的脑科学资料不能确定遗忘过程是否按照上述模型进行。 |
|||
载体底物会给所有的内模因进行一个初始权重,随后所有内模因进行相互赋值,再由权重最高的模因进行行为表型。 |
|||
内模因团的行为表型本质上是多次的单条内模因的行为表型(包括激素分泌等部分受内模因影响的生理进程也属于行为表型) |
|||
在赋值过程中,一些内模因团可能被拆开,并与别的内模因进行联会,形成新的模因团。宏观上表现为“模因漂变” |
|||
导向模因:这是在模因团中存在的一类专门负责传播的模因(生殖模因) |
|||
这一类模因通常具有对于大部分载体的赋值(内部称赋值,外部称模因趋向性)较高的特点。 |
|||
导向模因在进入载体后会对它所属的模因团内其它模因给出一个高赋值,使它所在的模因团能够整个传递到载体,当导向模因作为表型内模因时,我将这种行为表型称为导向表型(通过心算写出答案是非导向表型,教别人数学则是导向表型)。 |
|||
导向性是模因的一个性质,是表征分类法的产物,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导向模因或非导向模因。 |
|||
泛模因阻断: |
|||
人在接收模因时,是通过内模因——原始信息——内模因的过程实现的。 |
|||
因此,一些原始信息也可以通过最后一步进入载体成为内模因。 |
|||
我把所有载体能接收到的信息称之为泛模因, |
|||
在一些条件下,模因无法进入载体,或者无法进行表型,这是泛模因阻断现象导致的。 |
|||
模因阻断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因免疫、模因拮抗、模因隔离。 |
|||
模因免疫:缺失所接受的泛模因的对应底物(任意类型),所接受的模因无法联会,被给出一个低权重,可能进入遗忘区或者其余脑区(除前意识部分之外的脑区),如向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传递微积分模因团。 |
|||
模因拮抗:所接受泛模因与信息底物中赋值更高的内模因冲突,占用同一模因生态位,被给出一个低赋值,可能进入遗忘区,如向辩证唯物主义者传递基督教模因团。 |
|||
模因隔离:泛模因进入后触发了其它内模因的行为表型条件,导致泛模因团内剩余泛模因被行为表型阻断,无法进入载体。(在别人说话时捂住耳朵;在电焊时避开视线等过程中丢失的泛模因就是隔离导致的) |
|||
深层思维-潜意识: |
|||
潜意识,也就是大脑的深层思维,它是一类极其特殊的载体,需要单独写一段文章来说明。 |
|||
首先,潜意识里的信息通常是不进入遗忘区的,只有在潜意识的内容被拉回前意识后才可能进入遗忘区。 |
|||
其次,潜意识的信息来源是外部,载体底物只参与初始赋值和过滤,从这个角度看,潜意识属于信息底物。 |
|||
但是潜意识既不会进入遗忘区,也不能被信息底物赋值,自然也就只能单向参与思维过程。 |
|||
从溯源分类法来说,因为它的来源是外部,所以是信息底物。 |
|||
而从表征分类法来说,因为它单向参与赋值,所以它是个载体底物。 |
|||
关于潜意识的形成,我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说 |
|||
1,沉降假说:原有的高权重泛模因在新的泛模因进入后被重新赋值。 |
|||
因权重差过大导致遗忘区无法充分处理;或与其联会的模因过多导致残余部分进入其它脑区被储存并单向参与赋值。 |
|||
2,区块补位假说:过强的外界刺激致使信息底物赋值系统崩溃,载体底物决定所有的行为表型。 |
|||
此时外界泛模因进入会被部分储存在载体底物脑区,进入潜意识/无意识。 |
|||
根据上述假说和潜意识所表现出的性质来看,很显然,潜意识是一类特殊的载体底物。 |
|||
外部的原始信息写入后直接进入了载体底物,导致了潜意识和一部分无意识的产生。 |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PTSD在潜意识中难以去除。 |
|||
这里只是展示了文化分类的一种可能性,实际上还有许多种完全不同的分类与解构的方法,目前为止,这个理论已经比较完善了。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DEFAULTSORT:文化}} |
|||
[[分类:创世学]] |
[[分类:创世学]] |
||
{{DEFAULTSORT:模因}} |
2025年2月9日 (日) 22:07的最新版本
第一节:原始信息、泛模因、模因、内模因
“妈!有个流浪猫长得贼奇怪,就在咱家门口!” “它长得……”
“它长得跟TM我奶奶一样!”
(原视频链接)[2]

当我看到一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后,从我看到它,到我拍照、上传,最后这只猫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成为模因,这个模因显然经历了从非模因的猫身上到互联网模因的一个过程。在新模因论体系下,这涉及到环境中的信息、载体中的信息以及在载体之间传播的信息(即模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换过程。它的实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在第一节中,我们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经过处理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以被解读,有的不可以被解读,就好比鲸鱼之间交流的次声波,人类显然是不能直接理解的,是否能解读,是相对于载体的。而抛开理解,只讨论接收有效信息,比如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的脸型(这是理解的例子,还有不理解的情况,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详细解释。)
这个载体识别信息,录入信息(尽管这个信息不一定被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信息转变为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去除不能变成符合载体结构的有序形态的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结构化,那些还未被结构化的信息,包括可被结构化的,就被称之为原始信息。
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河,都包含着大量的原始信息。一块石头的原始信息总和相当于它整块石头,人当然不会把一块石头塞进脑子里,因此人只能从这些原始信息中筛选,然后再进行一定的扭曲,把身体接收到的可结构化的信息和其它原始信息分开,这就是结构化。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作为载体就像是一个模具,有着自己的形状,而原始信息是一块橡皮泥。结构化的过程就是把这块橡皮泥挤进模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橡皮泥可进入和不可进入的部分会分开,一部分留在模具外,同时进入模具的橡皮泥本身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原始信息中可以进入人的意识的部份(无论是浅层意识还是深层意识,因此有的这类信息永远不可能直接被意识到),也就是可被人的意识对应的生理结构结构化的部份,被称之为泛模因。
举个例子,那只长得像我奶奶的猫本身对我输出的所有信息就是原始信息,但是我只能接收一部分。假设我只看到了它的脸,耳朵里面的样子被毛挡住了没看到。那它的脸的颜色本身当然可以被我直接认识到,属于泛模因,但其实它耳朵里面的样子也能被我接收,只是还没被接收,可这并不妨碍它也是泛模因。
前文提到的石头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河流的声音,都属于泛模因。泛模因包含模因,因其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并无本质差异,事实上,模因就是泛模因中的可传播部分,但是在那之前,泛模因必须先进入人体,因为泛模因仅仅是拥有被结构化的潜力,并不代表它被结构化的事实。泛模因被结构化后进入体内,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被称之为内模因,内模因组成人的可感思维内容,同时参与控制人的行为。还是前面的例子,那只猫的脸的颜色被我接收之后就生成了对应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内模因。内模因和泛模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泛模因都有对应的内模因,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耳朵内部样貌的泛模因,因为它还没有被结构化。
就像基因控制表现型一样,内模因控制人的行为表型,行为表型是内模因改变人体状态的结果,一共分为两个部份,内表型和外表型。其中外表型我们很熟悉,比如我们的语言,当它作为一个内模因表型时,我们先想要说一句话,然后语言内模因操控我们大脑的表型区下达命令,随后命令到达嘴巴,让我们说话,说话这个动作就是外表型。外表型的表型区不在意识范围内。而内表型则是表现在人体内的状态改变。当你想起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时,那件事情作为一个内模因,参与了表型,于是你的腺体分泌激素,让你心跳加快,精神亢奋,这种表型的活跃区域在意识内,因此被称之为内表型。内表型和外表型始终是同步进行的,只是有时活跃程度不一样。
因为我接收了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这个内模因和其它内模因,如奶奶的内模因和手机的内模因等,共同进行了一次行为表型。让我把这只猫录下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
当内模因通过行为表型进入外环境时,它会变回原始信息,但是有时这些原始信息会保持一定的结构,使其可以在被另一个载体结构化之后仍然大致不变(如未特殊说明,本文中所有的载体均指主载体和人类)这种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人结构化接收之后仍保持大致不变的信息就是模因。
模因由行为表型转化而来的特点注定了它的起源是一个内模因。因此所有的模因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内模因的变形,但并不是所有的内模因都可以成功形成对应的模因。在新模因论中,模因的定义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以通过行为表型传播,被结构化接收的信息。(这个定义有别于道金斯定义和符号学定义,因按照道金斯定义朊病毒也属于模因,而符号学定义则不承认次结构底模因团的存在,在后续的进阶内容里会进一步说明这个定义的特殊性。)一段文字,一幅画,互联网上的一张梗图,都是模因。
那只猫样貌的内模因和与它联会的其它几个内模因导致了这个视频的诞生。(模因联会会在第二节讲述,当前可以简单理解为联合表型)这个视频在成功传播给第一个人之前,都还只是原始信息,不是模因。因为如果我只是被它逗笑,那也是它的样貌内模因控制的行为表型,只是笑是不能让别人知道它长什么样的。
这个视频被另一个人看到后,通过结构化,那个人得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内模因(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在模因漂变的内容里会详细说明),此时这个内模因已经成功变为了一个模因。由此一个由原始信息转变为的模因就诞生了。模因还有另一种来源,在底物模块会详细说明。
第一段提到结构化不等于解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被结构化后都能被解读,但是那些结构化后没被解读的信息仍然作为内模因存在于意识中,并且参与行为表型,被称之为次结构底模因团,且其中一部分可以传播,也就是可能变为模因,该内模因的本质会在进阶内容模因底物里详细剖析。
总的来说,原始信息包含泛模因,泛模因包含内模因,内模因包含模因。
第二节:文化的演化(一)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模因本身作为文化的基因,具有通过行为表型和结构化来增殖的性质,那么在这种特殊的遗传方式下,模因本身的演化规则又是怎样的呢?
在很多模因相关的著作里都有探讨过模因的遗传类型究竟是哪种,达尔文式的还是拉马克式的?其实这种类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如果硬要说,更像拉马克式,但是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模因式的”。因为模因本身实在太特殊了,它和基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它的载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不可还原的。因此和基因相比,模因发生变异的频率是其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人体内,内模因的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一般来说,内模因或者模因发生内容改变的情况在新模因论中被统一称之为模因漂变。因为模因本身变异的频率太高了,所以直接选用了“漂变”而不是“变异”来描述它。要注意的是部分模因相关著作所描述的“突变”在此处也被归类为一种剧烈的漂变,或者是模因联会的产物。
具体来说,没有固定载体本身也是个问题,极高的漂变频率和不可能存在的相同载体导致了一个模因根本上不同于基因的一个地方:你事实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内模因,或者模因。当然,基因也找不到,但是模因这方面的问题比基因大多了。如果两个基因的分子构成完全相同,哪怕它们的卷曲程度不一样,那也可以当作同一种基因。基因的实体部分的分界线是明确的,以分子构成为判定标准的。只要对应条件满足,其它部分就算有差异也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模因根本没有固定载体,就算是内模因、模因等概念本质上都没有和原始信息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判断标准。因为每个人作为载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以载体为划分标准必然会导致这个问题。因此实际上,模因更多的表现出原始信息的通用性质,也更加的不稳定。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导致这个模因的性质不同于原本的性质(即使这个差异可能很小)。再加上模因本身要不断的在各个载体之间流动,这个过程必然会频繁的改变自身的内容,因此完全相同的模因(或者泛模因和内模因)都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意味着两个所有状态完全严格相同的宏观物体。不过我们可以近似的将性质相近的模因划分为同一个,由于模因本身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利用这一点可以极大的方便我们的研究.
在第一节的内容里有说明:内模因不断由原始信息结构化产生,又经由表型重新变为原始信息。这些原始信息有的变为模因,有的由于没有载体接收逐渐漂变、离散。而对于后者,这些原始信息即使有可以解读的部分也不能看作原本的内模因了,因为漂变程度过高。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模因无时不刻不在从零开始诞生,与灭绝。
模因漂变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在载体外的漂变可能性过多,因此难以分类,但是根据现有的理论,我们可以确定一旦有结构化或者表型的过程,就必然会发生漂变。在这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漂变被称之为“模因形变”
根据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模因传播的一个必然流程:内模因—(行为表型)—模因(原始信息)—(结构化)—内模因。这个传播过程被称作模因传播链。模因传播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模因的漂变,而且模因传播链并不只针对外部的传播生效,它也对载体内部的内表型生效,也就是说,内表型可以被视作一个自己将内模因传播给自己的过程,这将在模因底物模块进一步说明。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模因没有固定载体。那么,它会有最小单位吗?像是基因那样的颗粒状的“模因原子”?答案显然是没有的,或者说,在保证内容有意义的前提下,模因没有一个统一大小的最小单位,除非你把它变成0和1,那它的最小单位显然是比特。那有什么意义呢?基因的单位也可以是比特。事实上,模因本身没有固定载体的本质导致了一个看上去独立的模因个体有着与其它信息或模因边界不明确的特性,因此模因只能以“模因团”的形式存在。
这里的模因团定义有别于“模因复合体(memeplex)”模因团既是基本单位,又是上级单位。任何模因的存在形式,无论是内模因、泛模因还是模因,都是以模因团为单位的。当我们提到“模因”时,实际上就是指被提到的那一个模因团。后续文中有时会用模因来代称模因团。模因团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一个文化至少包含一个模因团。
模因团和模因团在主载体内可以进行主动且有序的连接,这种连接被称之为模因联会,简称联会。联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后者会在模因底物模块详细说明。

模因联会让许多小模因团组合绑定在一起,形成大的新模因团,同时大的模因团也可以被拆分,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模因团,这种漂变被称之为“模因重组”,也是我们平时察觉到的最多的漂变形式。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互联网模因PPAP了。
让我们来剖析这个例子:首先,第一句有两个内模因团:apple和pen,它们联会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内模因团:applepen。随后这个更大的模因团被传播了出去,这时便发生了模因漂变。随后他将这个大模因团拆解开来,把pen提取出来,和另一个小模因团pineapple联会,形成了新模因团pineapplepen。最后他再把两个大模因团联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新模因团:penpineappleapplepen(PPAP)。
简单来说,模因联会就是内模因与内模因之间建立连接与断开连接的过程,这个过程被限定在主载体内,因为按照定义这个过程必须是主动且有序的。被动有序(大部分是巧合)和无序组合的例子虽然有时也能导致模因拼凑在一起,但那只是原始信息挤成了一团,并不属于联会。
假设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冬天把自制的饮料和他自己削的搅拌用的木棍放在了一起,忘在了外面,然后它们冻上了,成为了冰棍。那个人随后受到了启发开始自己制作冰棍,那很显然,饮料的模因和木棍的模因在某个巧合下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联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模因团,而这种联会是由外环境传入体内的。在外部环境中饮料和木棍放在一起的过程就不叫联会,只是两个独立的原始信息连接在了一起,随后被那个人结构化了。至于那个人之后再把它们联会,那是在主载体内发生的,不是在外部环境内发生的,是两个过程。
主载体是模因的可延续性长期载体类型,主载体倾向强烈的包括了人、倭黑猩猩、高智能AI,实际上狗、鸟、一部份交互性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主载体,主载体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维持自身系统内稳态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能力是可以依赖环境的,也就是说计算机程序依赖人类延续自身系统内稳态也属于拥有维持自身系统内稳态的能力,就因为它能做到。)。2、复制自身的能力(同1)。3、结构化并表型的能力,即将原始信息结构化后重新主动输出的能力,道金斯提到的黑背鸥就具有这个能力。4、联会的能力,即将不同内模因团连接和拆分并独立进行输出的能力,midjourney绘画程序就具有这个能力。以上的能力越强,主载体的倾向就越强。
总的来说,在主载体内发生的模因联会使内模因在大体上不改变自身内容的前提下重新进行连接,从而组合与分裂、再组合形成新的模因团,从而催生新的文化。模因团本身作为一个单位是有其进一步的原因的,它在竞争中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下一节会进行进一步讲述。
第三节:文化的演化(二)【施工中】
鸟类的警报叫声会从一只鸟传播到一只鸟,当一只狼嗥叫时别的狼也会跟着嗥叫。这些行为显然是一类行为模仿,而且因为它们本身有一定的主载体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看作这些行为还生成了对应的内模因。
但是这些行为的源头是哪里呢?
显然,嗥叫和警报鸣叫虽然属于行为,但是它们显然不一定通过结构化外界的原始信息来获得。它们看似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们又可以生成对应的内模因,也可以传播。也就是说,它可能变成模因,但是却不起源于外界的原始信息结构化。显然,它们来自基因,是基因对行为的控制,也就是基因的行为表型。而基因要控制这一类特殊的行为表型,必然要在载体内生成一个和内模因功能相同,结构相似的结构,这类特殊的结构被称之为自体模因。通常会将自体模因看作一种内部原始信息结构化产生的内模因。
自体模因性质和内模因几乎完全相同,也可以损耗较小的转变为常内模因(四种内模因之一,构成我们大部分人认知里的文化的模因,构成文化的内模因一共有两种,其中大部分是常内模因,极小一部分是次结构底模因团,在模因底物模块会详细介绍这四种内模因),为了方便研究,在文化研究模块,自体模因转变为的常内模因都被称之为原生模因,而原生模因,也就是自体模因被结构化过一次后的形态才是它构成文化时的形态。自体模因不仅能通过外表型传播给别人进行结构化,也能通过内表型传播给自己进行结构化。因为自体模因一开始并没有在浅层意识内,所以需要结构化之后才被解读。基因不需要依赖浅层意识也能控制行为,这是演化遗留下来的特性。
由原生模因组成的文化被称之为原生文化(狭义),自然界中很少会存在独立的原生文化,它们大部分都会和由外部原始信息结构化产成的内模因(这种内模因被称之为次生模因)进行联会,组成复合模因团。一般来说,自体模因占主体地位的模因团也可以被看做原生文化(广义)。
与原生文化相对应的,几乎不包含或不包含自体模因的模因团,也就是大部分由次生模因组成的模因团,被称之为次生文化。
所有的内模因都需要通过传播来保证自身的延续,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于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一个模因的活力取决于这个模因的总成功传播次数,这决定了模因的影响范围和存续时间。这个总成功传播次数,就叫模因有效性。
模因有效性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有效载体的存在时间,被称之为载体趋向性。一个是单位时间内的成功传播次数,被称之为模因趋向性。而模因本身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决定了它们的传播规模和存续的时间。